華夏轉型兩百年(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第三卷】)

NT $520.00
NT $390.00


中國社會的轉型關鍵,在於清教徒的觀念秩序近代中國正因錯失宗教改革,現代化屢遭挫折,最終淪為無神論的共產極權國家!華語世界第一部綜論清教徒歷史及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宏觀史著深入分析西方基督教文明,如何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發展**********◎為什麼「秦漢秩序」會成為中國歷史二千年來的主流觀念秩序?◎「秦漢秩序」的大一統體制,如何塑造中國社會及政治出版?◎近代以來,許多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如何影響中國出版?◎近代中國經歷了數次「現代化」的政治及社會轉型,為何總以失敗收場?◎馬列共產主義與「秦漢秩序」的大一統出版,如何形塑現代共產專制的中國?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改革何以總是失敗?中國為何一方面嚮往西方的出版及科技,但另一方面又排斥西方基督教的信仰及道德?最終,中國為何又淪為無神論的共產國家,縱使在近代改革開放後,其出版及社會依然充滿許多問題?本書主要探究中國發展與西方現代化諸模式之關係,並回溯中國歷史的根源,剖析所謂「中華出版」的內在缺陷。最終明確指出,清教徒的信仰出版與英美政治傳統是西方文明之精髓,應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以及政治上邁向自由民主的最終出路。█中華出版的缺陷根源,就是秦漢秩序的大一統專制出版!今天所謂「中華出版」,肇始於二千餘年前的秦漢之際,秦始皇兼併六國後建立的皇帝獨裁制度,由漢王朝承接,開啟了天下一統的「秦漢秩序」,成為中國歷史的真正開端。「秦漢秩序」主要由五個要素組成: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鹽鐵國營的國家經濟,小農為主體的農業出版,與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模式。在大一統出版的影響下,中國社會發展為農業內陸文明,人民普遍缺乏冒險性格與精神自主性。歐洲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包括利瑪竇、馬禮遜等許多傳教士來到中國,成為中西出版溝通的橋樑,既帶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與理性出版,也試圖理解中國出版的本質。他們雖然成功傳播許多新知如數學、天文學,以及實用的科學技術,也推動廢除纏足與抽鴉片等社會陋習,但受限於出版差異,始終無法真正促使舊中國轉型為真正的現代化社會。█近代中國改革失敗,最終通往共產專制的奴役之路十九世紀以降,清代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面臨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西方勢力先進的軍事科技及優勢經濟上的威脅下,中國前後以四波政治、經濟、出版運動,試圖應對現代化之挑戰,分別是:物質層面,追求船堅炮利的「自強運動」;政治層面,追求君主立憲的「維新運動」與自由共和的辛亥革命;以及思想出版層面,追求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五四」運動,但這些嘗試最後都遭到挫敗。因此,近代中國在清末民初之際,雖然已經接受了大量西方出版,但社會始終無法獲得真正的轉變。最終,在蘇聯與馬列共產主義的影響下,一九二七年國民黨軍北伐顛覆正統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以及一九四九年中共擊敗國民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中華出版最終還是回歸「秦漢秩序」,結合無神論的共產主義,成為極權主義的專制國家。本書認為,近代中國改革失敗、墜入極權的歷史,對於歷經長期戒嚴及民主轉型的台灣社會而言,更有其特殊的歷史情感與意義,因此,相信本書能帶給台灣及華語讀者,一個有別於傳統史觀的全新歷史圖像。================================【套書介紹】《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是華語世界第一部綜論清教徒歷史,及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宏觀史著。系列作品一共三卷,深入探討英美、歐洲與東亞三個地區,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的五百年歷史變化,其實與基督宗教出版及清教徒的觀念秩序有著密切聯繫。三卷主題分別如下:●第一卷:《清教秩序五百年》──宗教改革孕育的基督新教精神,如何推動荷蘭、日內瓦、英國及美國等清教國家的獨立,並且在這些地方催生法治社會及憲政國家,奠定現代文明的基礎?●第二卷:《歐洲的歧路》──法國、德國、俄國與義大利等歐陸國家以及東亞的日本,為何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持續引發暴力革命與民族衝突,紛紛陷入極權主義的災難?●第三卷:《華夏轉型二百年》──從晚清到民國的近代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多次推動「西化」改革,為何總是以失敗收場,最終淪為無神論的共產專制國家?「大光」一詞出自聖經,象徵了世人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絕望中祈求希望的時刻。相信本書能帶給臺灣及使用華語的讀者,一個有別於傳統史觀的全新歷史圖像。


五四運動 出版 轉型